首页 |
新闻 河南 国内 国际 财经 文化 法治 旅游 视频 城市 娱乐 时尚 汽车 房产 健康 生活

做好“精准扶贫”须把握“四精”


来源:

评论

“一定绣好‘精准扶贫’这朵花”——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会场内外引起热烈反响。“脱贫攻坚越往后,难度越大,越要压实责任、精准施策、过细工作。”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,整合涉农资金,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。”总书记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。(3月9日人民网)

改革开放30多年来,我国逾7亿人摘掉贫困帽子,“中国式扶贫”道路对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巨大。与过去相比,贫困面大幅缩小了,但现在面对的,是那些底子最薄、条件最差、难度最大的“硬骨头”。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,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,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,可谓形势逼人,形势不等人。笔者以为,越是艰巨的任务,越要讲究科学施策、有效应对。扶贫开发贵在精准,重在精准,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。

一是扶贫对象要精确。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,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。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、“手榴弹炸跳蚤”的工作方式,深入调查,把扶贫对象摸清,把家底盘清。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“四看法”:一看房、二看粮、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、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,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。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,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、规范化管理,做到心中有数、一目了然。

二是扶贫队伍要精干。扶贫村第一书记肩负帮助扶贫村“建强基层组织、推动精准扶贫、为民办事服务、提升治理水平”的重任,队伍必须要精干。首先,第一书记必须要熟悉农村工作。农村工作有大学问,复杂性、艰苦性不言而喻。如果第一书记不懂农村工作,做事情不结合农村实际,瞎搞一通,最后,效果一定不佳。其次,第一书记必须热爱农村工作。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,不可能一蹴而就,可能出现反复和变化,第一书记开展工作不能仅凭热情,而必须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,要有“不破楼兰誓不还”的气概。

三是扶贫施策要精细。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对症下药、精准滴灌、靶向治疗。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,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;对那些居住地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”的,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;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,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;对那些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的,通过医疗救助帮扶,做到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。

四是扶贫管理要精准。要建立项目资金的精准管理机制,做到资金分配简政放权、公开透明。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、加强对扶贫责任主体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、各行业部门、各级帮扶单位、帮扶干部的考核,逐步建立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,对工作成效显著的,要进行表彰奖励;对工作开展不力的,要进行处罚问责,推动精准扶贫深入开展。(文/聂雅)

责任编辑: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