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|
新闻 河南 国内 国际 财经 文化 法治 旅游 视频 城市 娱乐 时尚 汽车 房产 健康 生活

精准扶贫贵在“对症下药”


来源:

评论

“一定绣好‘精准扶贫’这朵花”——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会场内外引起热烈反响。“脱贫攻坚越往后,难度越大,越要压实责任、精准施策、过细工作。”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,整合涉农资金,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。”总书记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。(3月9日人民网)

改革开放30多年来,我国逾7亿人摘掉贫困帽子,“中国式扶贫”道路对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巨大。当前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“倒计时”,扶贫工作也到了“啃硬骨头、攻坚拔寨”的冲刺阶段。越往后,扶贫难度越大。目前,我国还有2948.5万个贫困户、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,确保这些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,可谓形势逼人。且就这些贫困人口来说,区域性、综合性、复杂性叠加,致贫原因各不相同。以往“大水漫灌”、“千篇一律”的办法已很难奏效,需要精准滴灌、分类扶持,科学施策、有效应对,绝不能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,而要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。笔者以为,扶贫不是一句口号,也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撒“善款”、推项目,而是要全面推敲扶贫政策,包括结构性的问题、地域差异、风俗民情等,务求做到把准群众的脉,按需给药。

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:“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战略性任务。”“要分类指导,把工作做细,精准扶贫。”总书记的嘱托,强调了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也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方向。过往的扶贫工作大都采用从上而下的方式,有没有项目以及有什么样项目,被扶对象没有发言权;有些干部平时很少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,开展扶贫工作仅凭主观意愿,完全不考虑当地实际。因此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,由政府推动的一些产业化扶贫项目半途而废,不仅造成扶贫资金的浪费,还加重了贫困农户的债务负担,这恰恰反映出扶贫思想意识工作没有深入,没做到有的放矢。

如何做到对症下药?笔者以为,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:一是要转化旧习,把贫困户的志气扶起来。扶贫工作要注重“扶”与“被扶”的互动,而不是你动他不动、你急他不急、你做他来看,要调动起村民一起行动,让村民置身于建设中、投身于产业中。要加强对贫困户的引导教育,在根源上扼杀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惰性思想,更要消除“争当贫困”、“不愿脱贫”的不良习气。二是要因户施策,把贫困户的“智力”扶起来。打通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,就要工作到户,以相关政策和村里情况为背景,以贫困户的自身实际为根据,从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着手,帮助贫困户理清自身长处,帮助他们掌握致富的本领,谋划出一条能通过努力劳作、获得长期稳定收入的脱贫道路。三是要呼唤乡贤,以榜样带动向上向善的自觉。正所谓“命令只能指挥人,榜样却能感召人”,一个村的发展,离不开带头人,“道德权威型”的乡贤能协助管理,“经济实力型”的能人能带领大家致富。我们说农村的发展,离不开城市的反哺。扶贫就是政府的政策反哺,乡贤能人的回归更是一种反哺。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,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来支持家乡建设、带领村民奔发展。

综上可见,精准扶贫贵在“对症下药”,关键是要将扶贫扶到“点子”上,要知道什么山出什么果,什么水养什么鱼,否则,盲目克隆,不仅不能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,而且会浪费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以致好心办坏事。(文/木子)

责任编辑:

相关阅读